3D打印新闻
据媒体报道,郭明錤于6月30日最新报料称,苹果计划于2027年第二季度量产一款无显示功能的智能眼镜。其核心特性包括音频播放、摄像头、视频录制和AI环境感知。这款智能眼镜将提供多种镜框和镜腿材料选择,苹果正在积极测试使用3D打印技术制造镜框与镜架,以提升生产效率和设计灵活性。2027年预计出货量达300万至500万台或更多。
●●●
在本周的3D打印新闻简报中,技术突破与商业化进展并行,空天动力项目实现新进展,3D打印企业IPO获受理。国际合作持续深化,Formlabs携手DMG MORI布局日本,尼康与ASTM建立合作关系。应用层面亮点频现,奔驰新款跑车采用3D打印座椅,鞋类初创企业融资720万美元,医疗板块加速发展,理光成立专注子公司,3D打印模型与定制方案有效提升患者治疗体验。
2025年6月23日,由西北工业大学空天组合动力团队牵头研制的“飞天二号”在西北某地开展了试飞试验,国际首次获得了煤油/过氧化氢推进剂火箭冲压组合动力的变结构进气、变推力加速、变攻角自主飞行等科学数据,试验取得成功。
“飞天二号”在西北某地成功试飞
铂力特参与了本任务的研制工作,向团队交付了使用铂力特原材料和装备打印的多件关键零部件。“飞天二号”是西北工业大学在三年内取得的第二次重大技术突破,同时也是铂力特公司再度深度参与研制的项目。2022年,铂力特使用BLT-S515和BLT-S600制造了“飞天一号”某些关键零件,在复杂构件的一体化成形和极端工况适应性方面取得重要突破。
据上交所官网显示,杭州易加三维增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科创板IPO申请获受理,保荐机构为中信证券。公司计划募资12.05亿元投入北京易加三维金属3D打印扩产、杭州增材制造设备产业化等项目,进一步强化产能与技术优势。
资料显示,易加增材顺应增材制造行业的发展趋势,经过多年发展,已研发生产系列机型丰富的增材制造设备,适用于不同的应用场景。为保持技术的先进性,公司注重研发投入,2022年至2024年累计研发投入占同期累计营业收入比例为6.71%,此外公司研发人员占比达16.77%。截至2025年4月30日,易加增材已拥有授权专利123项(其中发明专利49项)、软件著作权41项,牵头或参与制定及修订了11项增材制造技术国家标准及行业标准,积累了丰富的科研成果。
近日,Formlabs首席营收官Nick Graham通过领英宣布,公司已与全球领先机床制造商DMG MORI达成战略合作,共同推动增材制造技术的普及应用。作为合作的一部分,DMG MORI的子公司Technium已成为Formlabs产品在日本的官方经销商。
对3D打印行业而言,这种混合方法具有重大意义。越来越多的制造商开始认识到,3D打印不必完全取代传统制造方法,而是可以与之协同工作,提高生产效率,拓展制造可能性。作为全球制造业重要中心之一的日本,此次合作为Formlabs提供了直接进入日本市场的通道。通过与DMG MORI合作,Formlabs现在能够接触到已经信赖DMG MORI高质量机床的日本工厂和企业。
近日,梅赛德斯-奔驰研发中心携手阿法尔特巴赫性能团队,正式发布全新电动四门轿跑车CONCEPT AMG GT XX。这款车型集成了前沿的动力系统、尖端材料科技与3D打印定制内饰。
在内饰创新方面,CONCEPT AMG GT XX引入了专为高端性能车设计的3D打印座椅。该座垫基于人体工学扫描技术,通过3D打印实现高度个性化定制,完美贴合驾驶者体型,显著提升舒适性与支撑性。座垫安装于碳纤维赛车级外壳之上,并覆以高性能LABFIBER生物科技皮革替代品,这种替代品由回收的AMG GT3轮胎制成。这种材料比传统皮革更耐用、更环保,拥有绒面革般的丰富触感,同时具有更佳的耐热性和抗拉强度。
总部位于加州的端到端金属增材制造公司尼康先进制造公司(Nikon Advanced Manufacturing Inc.)已与标准组织ASTM International签署谅解备忘录 (MoU) ,携手合作,为美国国防工业基地 (DIB) 提供多项支持。在新的合作中,尼康增材制造和ASTM将特别关注应用工程和劳动力发展。
尼康增材制造ASTM将利用位于加州长滩航空航天工业中心的尼康增材制造技术中心,开展联合开发的教育和认证项目,以加速粉末床熔合(PBF)技术人才的培养。尼康增材制造表示,该人才培养项目将主要围绕美国海军零部件市场。
总部位于加州的Koobz专注于利用包括3D打印在内的先进制造工艺,将美国鞋类供应链回流。这家初创公司刚刚宣布,其种子轮融资已完成600万美元,算上去年秋季的初始融资金额,目前融资总额已达720万美元。本轮融资由硅谷Uncork Capital领投,多家其他风险投资公司也参与其中。
据Graczyk介绍,Koobz计划利用种子轮融资的资金在未来两年内实现大规模扩张,具体战略包括将公司员工数量从15人增加一倍以上至40人,到2025年底将3D打印机数量增加近一倍,达到100台。为实现这一增长,Koobz将迁入一座10,000平方英尺的工厂,之后还将迁入一座可容纳4,000-5,000台机器的更大工厂。
理光公司(Ricoh)近日宣布成立一家新的子公司——理光医疗3D有限责任公司(Ricoh 3D for Healthcare, LLC),推动3D打印技术在医疗保健领域的广泛应用,特别是在个性化医疗设备的生产方面。
新成立的理光医疗3D有限责任公司将专注于开发和提供定制化的3D打印服务,以满足医疗保健行业日益增长的个性化需求。通过与医疗设备制造商、医院和研究机构的紧密合作,理光希望利用其先进的3D打印技术,为患者提供更加贴合其身体状况的医疗设备,如定制化的假肢、矫形器以及手术导板等。
UltraThinee是摩方精密(BMF)的一项创新产品,据称是世界上第一个无需准备的3D打印氧化锆贴面,采用BMF专有的微精度3D打印技术制成。近日,它出现在一个新的临床案例中,证明它能够在不去除天然牙齿结构的情况下成功掩盖严重的四环素染色。这位49岁的女性患者因儿童时期接触四环素类抗生素而出现长期“内在变色”。多年来,她一直接受美白治疗但收效甚微,因此她决定采用微创解决方案,并通过纽波特比奇牙科诊所的Tai Ha 博士转向UltraThineer。
这些3D打印贴面由耐用的氧化锆制成,厚度均匀,薄至80μm,牙齿减少量为零或极小,可出色地掩盖深度变色,并且可选择在将来用铒激光去除,而不会损害牙釉质。我们使用包含口内扫描、3D打印和笑容设计的数字化工作流程,采用无需准备的粘接方案,为患者植入了20颗贴面。患者还佩戴了夜间护齿器以提供长期保护,并在两次复诊中报告了令人满意的康复效果。
近日,范德堡大学医学中心(VUMC)外科助理教授Aimal Khan医学博士提出了一种视觉辅助工具,以便在结直肠手术前帮助患者。他注意到,在术前咨询期间解释手术过程时,患者常常显得困惑或焦虑,因此他与放射科合作,创建了下消化道的3D打印模型来向他们展示。这些模型可以通过磁力分离直肠和结肠的每个部分,使患者更容易区分升结肠和乙状结肠,Khan博士注意到他们似乎更自信,并提出了更多问题。
因此,他设计了一项研究,与其他五位范德堡外科医生在2022年3月至2023年6月期间进行,以检验他对患者和模型的观察是否具有科学依据。在研究的51名患者中,28名接受了3D打印模型的咨询,而23名接受了常规咨询。研究发现,使用这些3D打印模型的患者焦虑感有所降低,并感觉自己更多地参与了手术的决策过程。这一点很重要,因为其他研究表明,共享决策的改进与急诊就诊次数减少、住院时间缩短以及医疗保健利用率降低相关。
港岛东医院联网的唐嘉信博士将聚焦“医学领域的人工智能(AI)、机器人技术与3D打印应用”,深入探讨这三者如何协同推动医疗技术创新与变革。他将分享3D打印在医学影像、手术及治疗中的实际应用,解析人工智能在精准诊断和智能辅助决策中的作用,并介绍机器人技术在临床操作中的最新进展。
点击下方图片,免费预约参会